城阳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检测
语文试卷
第一卷(共36分)28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守(kè) 强劲(jìn) 一蹶不振(jué) 炙(zhì)手可热
B.琐碎(suǒ) 熟稔(rěn) 囫(hún)囵吞枣 弄巧成拙(zhuō)
C.拗(ǎo)断 坍圮(pǐ) 引吭(hánɡ)高歌 翘(qiáo)首以待
D.逾(yú)越 粗犷(kuàng) 瞠(chēnɡ)目结舌 瑕瑜互见(x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焦燥 集装箱 迥然不同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B.噩梦 套近乎 再接再励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流殇 程式化 融汇贯通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脉搏 勘误表 众目睽睽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专家提醒,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
②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由于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还很难。
③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崇敬有加。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
“宝库”“殿堂”, “知识公园”。
A.引发 琢磨 不应是 / 而应是
B.产生 捉摸 不应是 / 而应是
C.引发 捉摸 不仅是 / 而且是
D.产生 琢磨 不仅是 / 而且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唱歌非常动听,在老家名气很大,但是到了“中国好声音”这个舞台上,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B.由于表达能力不强,学生答诗歌鉴赏题经常会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C.北京是一个理想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D.我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朋友,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不管什么事我都要鼎力相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因为神话创作要想得到群众的欢迎,就看它是否立足于现实。
B.在中国科协举行的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活动上,中医专家坦言,不仅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困惑着老百姓,也困惑着业内人士。
C.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人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国家。
D.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跟帖文化”的长与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跟帖文化”开始流行。它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上,而且逐渐扩展到纸媒,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谓“跟帖文化”,其实就是在网上的正文之后跟进点评的一种文化现象。“跟帖”跟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每个人看完正文之后都有机会插一句话:讲一点看法。这种跟帖最好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现在网络讨论问题,往往是由纸媒先“爆料”,抛出一个话题,然后网上的“跟帖”再反应。“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跟帖”有点像传统的“评点”,往往只是一两句话,点明自己对于上面正文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或激起互相讨论。这些跟帖往往是口无遮拦,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跟帖”无需署名,几乎不必为言论负责,基本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许多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并不是在新闻报道发表或者文章发表之后,而是在大量的跟帖形成了一种让任何人忽视不得的网络“公意”之后,一个“事件”就突然被凸现了出来。“跟帖文化”最好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色.,也给了原来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太多向社会发言的机会的人一个最好的机会。现在的“草根”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跟帖”浮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显示了任何人不可小觑的力量。
“跟帖文化”的特色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瞬间性,也就是在新闻或者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会有反应:好恶是非的判断,道德高下的评判。由于是在互联网上,原来仅仅靠电视和纸媒难以传播的事情,今天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会迅速变成人难以控制的影响。其次是直觉性,网民的判断并不是依赖全面资讯的理性分析,而是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的推断。第三是群体性,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匿名跟帖谁也不会注意,但一旦形成来势汹汹的“公意”潮流,而且被视为“民意”,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跟帖文化”当然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也是公众发表意见的一个渠道。它当然也就是一种另类的舆论监督,让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毛病在这种看起来虚拟却又有许多现实性的“公意”之下无所遁形。对于是非对错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情,跟帖文化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跟帖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事实相当容易被扭曲,观点容易被误导,往往大家慷慨激昂了半天,原始的事实却没有根据,不仅浪费了大家的义愤,而且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这其实也给某些人刻意地误导公众的情绪带来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反而使得公众理性讨论问题的空间缩小,往往两种或多种意见不可能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世界上许多事情是非并不那么分明,价值有正负两面,牵扯面广,而且很复杂和很难处理。“跟帖文化”在这时候就往往具有负面的作用,它经常会压抑不同意见,让心里有自己另外想法的人看到势头不对就噤声不言。有些观点和问题其实是值得更加理性地认知和讨论的。但不同意见。旦变成了“跟帖”抨击的对象,往往就遭到道德的讨伐,最后消失。结果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可能因为“跟帖”的痛斥而消失。同时由于跟帖文化的草根性格,草根网民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就依靠拉高道德上的尺度来显示自己发言的合法性和力度,使得发言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些纸媒也难免由于这样的声势而跟进,使得理性探讨的空阿被压缩,使得更多可能有专业意见或其他看法的人被“震慑”而选择沉默。最近许多人批评跟帖文化是“网络暴力”,此说过于偏激,但也确实反映出“跟帖文化”明显的弱点。
6. 下列关于“跟帖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跟帖文化”是网民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用简短的语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跟帖文化”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它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的一个互动平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虽然可以激浊扬清,可以臧否人物和事件,但纸媒的观点往往起决定作用。
“跟帖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瞬间性、直觉性特点,又有群体性、草根性的特点。
7. 下列表述,不属于“跟帖文化”的局限性的一项是
A.跟帖往往在新闻或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出现,而且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难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B.网民往往难以对事情的真假进行全面了解和理性分析,而是仅凭感觉和经验推断就轻易跟帖进行道德评判,容易为人误导。
C.网民非理性跟帖压缩了公众理性讨论的空间,使得不同意见茬网络上很难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有的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
D.革根性出身决定很多网民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网民经常将言语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党同伐异。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在讨论时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容易激起互相讨论。
B.在“跟帖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须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而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或发表文章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C.“跟帖文化”能够针砭时弊,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丑恶现象无所遁形,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网络“跟帖”形成的群体性力量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声势,会迫使一些持不同看法甚至是专业意见的人选择沉默,也会吸引一些纸媒关注和跟进。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仁本高其才 高:推崇
B.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
C.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股肱:辅佐
D.管、晏暴君之过 暴:残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周乃去,客密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周为条二十余事 为击破沛公军
C.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 但以刘日薄西山
D. 管、晏暴君之过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②悠然独酌,众异之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B.①②⑤C.③⑤⑥D.②③④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赵仁本很赏识他,给他准备行装,让他进关。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常何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比不过他。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第二卷(共114分)
四、(24分)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4分)
(2)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2分)
(3)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4分)
14.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分)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10分)
【小题1】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小题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小题3】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小题4】 ,不思其反。(《诗经·氓》)
【小题5】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小题7】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8】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9】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小题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12分)
16. 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4分)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公布的最新报告中指出,全球变暖速度近来有所放缓。尽管全球温度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每十年上升约0.2华氏度(约合0. 11摄氏度),但在1998年气温达到创纪录的高度之后,变暖速度下降了一半.该委员会的科学家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通过温室气体排放向大气层输送的部分热量已被海洋吸收。权威的《科学》杂志也刊文称,从更长时间范围看,海洋消化人类碳排放产生的热量的能力可能比目前科学家所认为的还要强,该文首席作者、拉特格斯大学气候学家亚伊尔·罗森塔尔说:“我们可能低估了海洋储藏热量的效率,它可能为我们应对全球变暖。”
17. 某校对高一280 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问卷调查,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对研究性学习态度人数比例其中参与研究性学习情况与比例
喜欢或比较喜欢22981.8%有参与经历者占57.6%无参与经历者占42.4%
不喜欢5118.2%有参与经历者占9.8%无参与经历者占91.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1.
2.
18、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句序和结构顺序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六(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9-22题.
秋日的灯盏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1.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4)
2.文中第3段有哪些表达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4分)
4.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6分)
七、(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黑人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儿子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母亲答:“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持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等,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定会有不同的成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点击下载完整版 山东省城阳一中2015届高三期中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